在央视栏目《2023中国诗词大会》现场,“苏东坡数字人”亮相,以“历史情景再现”的形式为选手出题,并与现场的主持人和选手进行实时互动。“苏东坡数字人”的出场,再度让“数字人”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随着虚拟现实、边缘计算、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二次元虚拟偶像更接近真人形象的3D超写实“数字人”逐渐增多,一批面容靓丽气质佼佼的“数字人”应声而至,“穿梭”于现实生活的各类场景。“数字人”也因此入选“汉语盘点2022”之年度十大新词语。作为当前数字技术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人”体现了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打开了网络文艺新媒介产品的审美想象和创新创意空间。然而,透过丰富的“数字人”景观可以发现,令人过目不忘的优质“数字人”形象目前仍不多,而一些频繁出场的“数字人”形象总体上趋向单一化、标签化、扁平化,尚不能清晰传递“数字人”形象的功能、内涵及审美意味。如何赋予“数字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一批兼具中国文化品格和“流量密码”的优质形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质数字文艺内容需求,应是高质量文艺建设背景下“数字人”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 颜值高、才艺多的“数字人”在资本市场和流行文化的热度不断攀升,再加上现实世界娱乐明星“塌房”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虚拟偶像和“数字人”被打造成具有鲜明“人设”的数字网红。原本用于动漫游戏人物设定的“人设”如今已成为网络流行文艺人物形象创作和营销的重要手段。这些不同类型的“人设”是“数字人”变身“顶流网红”的数字化叙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使得原本属于二次元文化的虚拟偶像与当代娱乐工业的造星机制悄然对接。“数字人”“人设”的故事性、虚拟性和参与感,激发了粉丝自我人格在虚拟世界的想象投射。定制化的“人设”在算法应用中可以精准对接年轻用户“无菌审美”追求,快速形成吸引眼球的圈层效应,满足粉丝在线交互的“产消合一”需求和虚拟圈层社交新体验,也能够借助直播、短视频、演唱会、数字广告等活动平台,迅速成为突破“次元壁”的高人气网红,从而形成“数字人”IP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人设”是“数字人”形象创作的起点却并非终点,再完美独特的“人设”都会在不断面向满足粉丝的“表演”中被消耗成空心的、扁平的标签。一味迎合消费端需求而精心包装的“人设”,容易陷入套路化拼贴所带来的局限,使“数字人”形象成为没有生长空间的僵化符号,最终导致“人设崩塌”。优质的“数字人”形象要源于“人设”,高于“人设”。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类型的“数字人”形象看似迥然有别,但他们的共同点也不少:年轻时尚、个性张扬,充满未来感和科幻感,既是完美偶像也是软萌有缺点的“人”。他们擅长在完美与不完美“人设”之间拿捏合适的尺度,需要“爽点”或“萌点”就看粉丝的选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