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小孩”虽然弱点明显但这碗鸡汤喝得甘愿 ◎曹雪盟 作为文牧野和“药神班底”完成的第二部长篇,影《奇迹·笨小孩》(以下简称《奇迹》)延续了前作《我不是药神》对草根、小人物、底层生活的关注,再次讲述了一个有关贫病交加的故事。但文牧野这一次的举重若轻,没有展现一个包裹着鲜明刺痛与挣扎的底层英雄,而是透过一个打工者负重、前行、奔跑的身影,打量一座城市的拔节生长。 《奇迹》是一部“半命题”影,无论影片具体的故事是什么,内核都是年轻的打拼者与深圳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的成长。一部关于“奋斗”的主旋律影,呈现的必然是一段由弱变强、从失败到成功的螺旋式上升之旅,基调一早确定,结局必将圆满,《奇迹》的片名更剧透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剧情主线,“讲故事”本身就成了唯一的难点和悬念。换言之,当影片的思想性被前置,它在艺术性与商业性方面表现如何,能否叫好又叫座,就格外关键。 如文牧野所言,《奇迹》拆解宏大命题的方式是将情绪和角色引到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同时把对成功的宣扬转化为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们看到的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20岁的哥哥景浩带着6岁半的妹妹景彤在深圳生活,为了给妹妹治病,他必须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凑齐35万元。景浩决定放手一搏,他创办好景子元件厂,拆解残次机中的零件卖给手机公司,只要良品率达到85%以上,4个月就可以赚80万元。但公司既不管人员、厂房、设备,也不支付定金,既没钱又没人。赌上全部身家的景浩如何绝地求生,便是《奇迹》的核心看点。 父亲抛妻弃子,母亲早早离世,又当哥哥又当父亲的景浩既惨又难。白天当高楼清洁工维持工厂开支,晚上拆解手机零件,不留情面地向朋友讨债,不接受生意伙伴的讨价还价……景浩毫不掩饰对钱的渴求,但这份渴求指向的是守护家人而非金钱本身;景浩坚韧果断、不服输、不畏惧,但也会在思绪触及家人的时刻变得柔软,甚至脆弱无助。影片中,当梁叔问景浩这笔生意做成后最想做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治好妹妹的病。而梁叔其实问的是他自己想做什么,景浩愣了愣才轻轻吐出几个字:把大学念完。他心中满是家人,以至于将自己放置在了近乎被遗忘的角落,寥寥数语让景浩的形象立体了几分,也成为影片的几处泪点之一。 《奇迹》用亲情故事包裹成功故事,从小切口入手令观众共情:片中人的极端困境或许鲜见,但对亲人的爱与守护人同此心;个体的奋斗史未必都如此坎坷,但每个人总或多或少有过全力以赴的时刻。尽管片中景浩那句“只要咱们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无疑是一碗鸡汤,但在《奇迹》里,可以看到主创尽量让这碗鸡汤不油腻也不廉价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