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树树 《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在IMDB上仅获得了5.7的影迷评分,巧合的是豆瓣评分也是5.7。在疫情影响下,发行方华纳公司继续采用了院网合一的策略,全球票房也只不过刚超1亿美元,对于影片1.9亿元的投资来说是远远不达标的成绩。 可以说在商业上,这次重启操作不仅没有治愈系统,反而把脑彻底弄崩溃了。其实在前3部《黑客帝国》的发展史中,第一部(1999年上映)以区区6300万美元的投资换回了超过全球4.6亿的票房,口碑和商业的大获成功,使得发行方立刻决定2、3连续套拍制作(2003年上映)。2的票房来到了7.4亿美元,3却又回落到4.2亿美元,似乎都在暗示观众对于该系列的未来发展相当不满。而这次《矩阵重启》,已经彻底证明这个题材过时了。 可能年轻观众已经忘却,在1999年诞生的《黑客帝国》,以及后面制作的两部续集,在2000年前后真的曾掀起过一阵影迷的热潮。甚至超越影,还一度成为了社会的文化热点。在世纪之交,伴随着类似“千年虫”的脑技术问题,以及人们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期待和向往,使得全球化网络科技和虚拟技术,都曾给不少人带来或好或坏的众多遐想。而当时的《黑客帝国》,无论是在影技术上的创新运用,或是在哲学思辨上的主题探讨,都描绘出一幅人类未来新生活的图景,一个完美无缺,却又暗藏了恐怖真相的新世界。 其实关于集权社会对群众的欺骗、人性的压制这类文学主题,早在19世纪时就有《美丽新世界》、《1984》等文学著作给读者带来过思索。而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也成为了日本漫画、科幻小说,甚至《终结者》这样的主流影,常常喜欢表现的主题。与《黑客帝国》时间接近,还有两部《移魂都市》(1998)和《异次元骇客》(1999)这样的中小成本科幻片,也以优秀的视觉效果,表现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一个造物的假象”类似的思辩主题。《黑客帝国》中对于“虚拟世界”的设置,其实是之前大量作品的翻新,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但对于影片中虚拟世界种种细节描绘,以及在新世界的文化想象中暗藏了许多和《圣经》的关联,则是《黑客帝国》在细节上的一种创新。其中包括主角“Neo”的姓名,是“One”的英文异体,暗示了他是“唯一的救世主”;女主角“崔尼蒂”的名字则暗示着“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概念;还有最后的审判地锡安,引路人孟菲斯甚至包括反派史密斯的名字来源,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物和说明。这些细节,在《黑客帝国》第一部还是中小成本制作时就已经藏身于影片之中,可见编导对于世界观创作时的细致思考。 主创沃卓斯基兄弟——昔日这对编导还是兄弟,后来他们双双变性,成为了“沃卓斯基姐妹”——的这些想法,很可能来源于他们对于日本漫画的学习和借鉴。在当时诞生不久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庵野秀明就是在未来世界的描绘中加上了不少与《圣经》有关的神话对应,使得作品的氛围显得愈发厚重和神秘,而引起了青少年的追捧。而《黑客帝国》最成功时,类似的解密文章,也将其中的不少符号学代码意义,分析到了甚至是“哲学著作”的程度。在其后,伴随着第2、3部的上映,一部集合了日美韩三地创作人的动画短片集《黑客帝国动画版》,以若干独立的小故事,进一步拓展了《黑客帝国》的世界观空间,也说明了沃卓斯基兄弟创作生涯中对于动画风格以及东方文化的喜爱。这种东西文化上的借鉴融合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贯穿了他们后续的创作生涯,比如《超感猎杀》或《云图》,都为欧美观众或是东方观众,带来了不同文化的新鲜感和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