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永安二中化学老师、物理老师来到永安一中附属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双方共同研讨、相互切磋。这是两校建立“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后,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活动之一。“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近年来,永安市探索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依托城区优质校带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搭建平台 健全完善运行机制 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通过打造‘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开展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永安市教育局局长刘金坚说。 “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如何构建?永安市教育局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共同体”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实施流程、激励保障机制,要求学校领导班子身体力行,自上而下推动工作开展。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组织管理,形成工作合力,有效保障了‘共同体’工作顺利推进。”永安市教育局“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洪淑英说。 建立“共同体”不是简单的“拉郎配”,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紧密”。以首批“共同体”试点校永安一附和永安二中为例。永安一附推行“30+10+5”教学模式,即课堂授课30分钟、课堂检测10分钟、讲评反馈5分钟,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当地前列。 两校建立“共同体”后,永安二中全盘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全体教师不怀疑、不争论,尽快熟悉流程,加快推广速度。”永安二中校长刘炳华说,两校作息时间一致,统一课堂要求、作业布置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辛苦了,现在是检测时间。”每当这样的课堂提示音在校园回荡时,已经结成“共同体”的两校师生,都会下意识地拿出手中的课堂检测试卷,这已经成为两校紧密结合的生动例证。 搭建“共同体”平台,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对口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效联动 深度融合整体提升 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是“共同体”的重要工作。 去年10月18日,永安一附刘昌年化学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研训活动在永安二中举行,工作室成员高洋与永安二中宋玉文老师,围绕九年级《水的组成(二)》一课进行同课异构。 “能准确把握新课标内涵,媒体使用熟练,实验效果明显,板书各有特色。”评课环节,参会教师对两堂课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实施新课堂模式如何提升效率提出了建议。 |